聖法大長老出家心路歷程

今天,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因為是我們尊敬的老師 77 歲生日。我們做了許多種類的功德,主要是要祝福老師。前幾天,在 Meetirigala,以及昨天和今天在這裡都有慶祝儀式。這些都是為了我們的老師而舉行的。我們要與老師分享這些功德,並且祝福老師健康、長壽。

我們誠懇地邀請我們的老師:

「尊者,請為我們解說您的出家心路歷程。現在僧團、比丘尼、Sayalay、居士們都聚集在此,我們想學習某些東西。」


其實,老師是很簡略地解說。真實的經驗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解說完的,真實的經驗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敘述,也許需要幾年的時間。老師其實是有很多很多珍貴的經驗,然而老師說:


「我不想解說全部的經歷,這對出家僧眾也不是很適合,因為這會增長他們的慢心。然而,我會簡略地解說適合這地方的。」


所以,老師取了一個主題,即 Ākaṇkheyya Sutta(願經)的一些適合修行者的內容,勉勵全體僧眾、尼師及居士們。


老師說,在 Ākaṇkheyya Sutta(願經)裡解說,重要的是 sīla(戒),能過著戒律的生活是很重要的。若任何人修習戒法、修習禪定、隱居(阿蘭若住)、修習觀禪,將會有很多人喜歡他。由於他們的修持,戒、定、慧的修習,人類、天人、梵天人等都會喜歡他們。


在我們出家生命裡,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修習。


老師說:「我被邀請解說出家的心路歷程,我將在這裡簡略地解說。」


老師解說出家是很稀有的,在這世間出家是很難得的。當我們要出家,能得遇佛陀、佛法,在這世間也是很稀有的。能夠出家,需要有人類的生命,在這世間也是很稀有的。要具足完整的身體及智慧,在這世間也是很稀有的。

能獲得善友,也是很稀有的。還有,要獲得佛陀的教導,在這世間更是極稀有。



有些人即使具有這些條件,然而還是會有些障礙。有些是父母不允許、有些則是家庭不允許、有的已婚者,其另一半不允許,而有的則是兒女不允許,都有一些困難在那裡。他都必須克服這些障礙,以獲得出家生命。我們全都已具足這些能力、條件而得以出家。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婆羅門,名為 Ekasātaka,他就面對很多的困難,阻礙他出家。如此,有些人有很多的障礙,很困難獲得出家。


要獲得出家生命,我們必須放棄世間所有的利益,已更新我們舊有的生命。即使在出家生命裡,我們也得放棄所有的利益。若你的出家生命裡,具有很多的利益,你會很困難維持這生命。因為將會產生很多的障礙,內在有些煩惱會生起及我們的出家生命將會轉變。所以,外在的利益也是我們的障礙。若任何人能很好地維持出家生命、內在好的素質、及維持他們的修持,他們今世將可以保持這出家生命,而且也能延續這出家的經驗直到下一世。


「在我的生命裡,我所記得的是在大約一、兩歲的時候,還是很小的嬰孩,我在母親的懷裡,我憶起過去的生命。在前一世,我出生在很高的地方。我記得我從那個地方來到這裡。為什麼我來這裡?我來這裡是要在這裡出家的。出家過後,我又可以回到相同的地方。所以,要回到相同的地方,我必須出家。在這幼小的心裡,就有了這主意。」


小孩逐漸長大,到了某個年歲,大約 3、4 歲的時候。老師家族裡有些親人是出家人,但並非是森林派系的僧眾,而是寺院派系的僧眾。寺院派系的寺院都擁有很多的財富。寺院有許多的稻田,有一些種植,有很多的收入。因此,那所寺院擁有很多的財富。那位僧眾來到家裡應供時說:「我們的寺院有如此多的東西,我們想要你的一個小孩出家。」


老師家庭裡有幾位小孩,那位尊者向母親邀請說:「我們要從你家裡剃度一位小孩。」

母親便回答說:「噢!我不允許我的孩子走進地獄。」

這表示寺院需要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真實的過出家生活。或許在寺院裡需要發展他們的事業、經營他們的財富,他們需要從事許多工作以管理財富。因此,母親直接地對僧人說:「我不允許我的小孩走向地獄。」


那時,大長老還很小,可是他生起了危機意識。

「若我出家,我將進入地獄。」

其實他不了解,因為還很小。

「若我出家,我將會入地獄。我怎麼可以出家呢?」


那時候,這一地區還沒有森林派系的傳承。在學校裡,大長老的個性就已經是很謙虛了。因此,朋友們就說:「將來你將是我們的老師,你將是社區裡的一位很好的老師。」可是,大長老心裡則想:「噢!不,我不要成為老師,我要出家。」還是保護著他的心意。


在很小的年歲,也許大約 6、7、8 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奉行受持八戒。在布薩日(uposathā day)時,就受持十戒。父親每天都禪修,當時母親已過世了。父親每晚禪修兩小時,修習慈心觀。我們的大長老那時還小,約 7、8 歲,也開始學習修習慈心觀。當他在修習時,他感覺非常舒服、放鬆,而且有些定力生起。即使在十五分鐘、三十分鐘之間,都沒有感覺時間,如此般地舒服。那時,他理解出家是更有價值一定要出家。這樣的主意在他心中又生起。


因此,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禪修了。那個時候,身體健康很好,修持也很好,身心都很舒服。雖然還是小孩、居士身份,他就已經以這樣的方式快樂的修持。過了一些時候,有幾位僧眾,從村裡經過。他們從這裡的寺院去到那裡的另一所寺院,同時帶了三位準備出家的小孩同行。大長老當時約 15、16 歲,當他看到這些小孩時,也許他們的年齡在 8、9、10、11、12 歲之間。


「他們比我還年幼,就準備要出家了。那麼,我也要出家。」

如此的念頭又在我們老師少年的心裡生起。在傍晚的時候,他便向父親說:「父親,我要出家。」父親當時常來 Nāuyana (龍樹林),那時龍樹林已存在了。大長老的家距離龍樹林大約有三、四公里遠。


孩子向父親說:「我要到森林道場。」

父親便問說:「為什麼?」

孩子就說:「我要出家。」

父親沉默了幾分鐘後,便說:「是,好的。」

孩子說:「現在我就要去。」

父親說:「現在不能去,你的親人、哥哥們需要告知,我們明天才去。」

孩子則說:「若我再等待,恐怕他們會阻止我。所以,我現在就要去。」

但是,父親回應說:「這些,我會處理。」


隔天,父親便把孩子帶來這裡(Nāuyana,龍樹林)。當時是 Ven. Buddharakkhita Mahāthera 住在這裡。那天是 1954 年 10 月 27 日。再隔天就穿上了「褐衣」。我們的傳統(指 Galdūwa 森林派系),在未正式出家前的訓練階段,是穿褐衣的。在那裡度過了兩年時間。


過後,在 1956 年 10 月 3 日,他的老師因為病緣,需要做一些改變,便把他們這些預備出家的行者,帶到另一位住在鄉村裡的老師處。那是一個很小的寺院,那位老師也有在訓練一些小孩。每天早上三點五十分起床,就開始訓練他們到晚間八點,整日都沒有空檔的時間,都排滿了時間表。他們需要做功課,沒有時間做其他事,也沒有時間可以想其他事,即使是想家或外在的事物,都沒有時間。每天都得很好地訓練這修持,包括全部的訓練課程都得學習。所以,投入了很多體力在學習。雖然在那裡僅有四個月的修習,然而在這四個月裡的短暫訓練,在記憶裡,對我們的老師卻是很有價值的。那時也曾被訓練禪修。當時所教導的是馬哈希禪法,所以我們的老師,還是少年的時候,曾受過馬哈希禪法的訓練。


由於在那裡的修習,那時心非常容易平靜下來及心能獲得定力。在未出家前,有些人要求他給佛法開示。那個時候他還是一位少年,因為是錫蘭背景,他們理解佛法,所以他們就去開示。因此,大長老就開始給佛法開示,他給約一個小時的佛法開示。他能很順暢地給佛法開示,因為心非常平靜及心很專注的緣故。所以,一小時的佛法開示是件很容易的事。然後,又去到另一個地方的慶典,那個地方也邀請他給佛法開示。在那裡也給了一個小時的佛法開示。他 17 歲時就開始給佛法開示,那時還是很年輕而且尚未出家。


過了四個月的訓練,在 1957 年 3 月 2 日,他的老師就把他帶到 Galdūwa 的寺院。因為老師理解這弟子很聰明,便把他交給最上首的老師,即 Galdūwa 的 Ven. Jīnavaṃsa Mahāthera。大家都知道 Ven. Jīnavaṃsa Mahāthera。在那裡 Ven. Jīnavaṃsa Mahāthera 看到這少年,及給少年一點的教導,就理解這少年已經有了很好的訓練。然後,Ven. Jīnavaṃsa Mahāthera 也說他現在適合出家了。因此,馬上就舉行出家儀式。那天是 1957 年 3 月 27 日。過後,他就住在那裡。


當時有位很尊貴的老師來觀禮出家儀式,他曾住在靠近 Kurunegala 的 Natagana Aranya。尊者的名字是 Ven. Vimālavaṃsa Mahāthera。他看到大長老的行為舉止很好,尊者便邀請沙彌說:「沙彌,你喜歡到我們的地方學習嗎?」沙彌回答說:「是,我喜歡,但我需要得到老師的許可。」於是,Ven. Vimālavaṃsa Mahāthera 便向 Ven. Vimālavaṃsa Mahāthera 說:「我想帶這位沙彌到我的地方去,請您允許。」Ven. Vimālavaṃsa Mahāthera 答說:「好的,你可以帶他去。」由於他們是相同的派系,因此老師就在那兒受訓一年。在這期間,他也是維持持續地修行、持續的正念、持續的訓練。


離那個地方很遠處有個很大的洞窟,是由兩個大岩石組成的一個空間。有些人相信這洞窟裡住著一些看不到的眾生,而且會干擾人們。老師得到允許到那兒靜修,因為他的心很專注,所以什麼都沒有聽到。心都很祥和,所以什麼都沒有聽到。在這一年裡,都沒有感到害怕。


老師說:有一天,遇見一條很大的眼鏡蛇。他便向眼鏡蛇說:「我去那邊的時候,請你不要干擾我。幾分鐘後,我會離開這裡,當我離開時,最好你能離開這路徑,讓我看到你在那裡。」然後,他便慢慢地走出外面。看到眼鏡蛇在不遠的某個地方,沒有在路中。類似這樣的經驗,經歷過幾次,即使這樣的困境都能克服,因為是慈心的緣故。在初出家的期間,他都維持這些有價值的素質。


過後,他的老師又把他帶往另一所附近的寺院 Asoka Aranya。在那裡也是受訓兩年。訓練學習錫蘭文(Sinhala)、巴利文(Pāḷi),還有一些經教及三藏的學習。

之後,他就進受具足戒(比庫戒)。接受具足戒也是在相同的地方,那是在 1959 年 7 月 15 日。你們知道我們的傳統是在水上的戒壇授戒,在大湖中所蓋的一間小房子進行。

於是,老師即在 Ven. Jīnavaṃsa Mahāthera 的座下受具足戒。受完具足戒後,他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Ven. Jīnavaṃsa Mahāthera 鼓勵他學習三藏,以心憶持三藏。

老師說:「在兩個月內,我可以完成學習比庫的pārajika pāḷi,而其他的書,我也能很快地學習。」


在那裡我有很多工作,開示、教學及給僧眾和信眾禪修上的訓練。我們次第地訓練僧眾四十業處。持續地我們都分享我們的時間,予那裡的 sāsana(教法)工作。從 1999 年,我在 Nāuyana(龍樹林)僧寺十二年也是一樣。在這期間,我不曾生氣、不曾責備任何人,也不曾歪曲他人。在那裡,我試著維持很好的工作。有些狀況下,因某些原因,我被責備。當我們做某些工作時,那是很正常的現象。我被責備,但我都忍辱地面對這些。過後,他們對他們的行為而感到羞愧。在我們出家生命裡是會遇到這類事情的。


近來三、四年,因為病緣我已很少工作了。在這之前,我做了很多 sāsana(教法)的工作。我很高興我曾經對教法所做的一切。過去幾年,我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隱居,維持我自己的修持。我們的老師也是如此,我們最高的戒師,主要的戒師 Ven. Mātara Sri Ñānārama Mahāthera,在 89 歲時,因健康的緣故, 停止對外的工作,他在 92 歲逝世。Ven. Jīnavaṃsa Mahāthera 也是因為健康的緣故,在 69 歲時停止他的工作,而他則在 97 歲時逝世。我在 73 歲時停止我的工作,也是由於健康的緣故。現在,我都在維持我的隱居修持。我維持這隱居不是為了其他的事,主要的原因是我要維持自己的修持及獲得自己的解脫。


我們邀請所有的僧眾及修持者,跟隨老師。請勿試著自己一個人獨居,自己一人獨居對我們的修持是很危險的。我們要時時跟隨老師,我們要在老師的座下接受老師的訓練。有時也許老師沒有教導很多,但我們從他們那兒學到很多東西。我們應該在老師座下,跟隨老師學習。


還有,在出家生命裡,觀禪的訓練是很重要的。觀禪的修習讓我們能很好的維持修持。在出家生命裡,戒法的訓練也是很重要。若我們能維持這些重要的修習,我們的出家生命將會更有價值。全部的同修、前輩都會喜歡我們,因為這修習的緣故。維持戒法是很重要的修習,維持禪定的訓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修習,及維持觀禪的修習亦是一個很重要的事。若任何人訓練這些重要的修習,由於這修習的緣故,全部的同修僧眾、比丘尼、Sayalay 等都會喜歡他。不僅如此,全部的天人、梵天人、世間的人類都會因為他的修持而喜歡他。


因此,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的是要維持戒法的訓練,我們要好好地跟隨老師,這是很重要的。以及我們必須盡其所能地多忍辱,我們的佛陀說:「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 tikkhā。」(忍辱為最高自制),我們必須訓練忍辱及維持它。因為我們將面對很多困難,所以訓練忍辱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今天是我的生日,因此你們全部都在祝福我,給我一些祝福。那麼,我也要與你們分享這些祝福,以及與一切的天人、眾生分享這祝福。


我們老師開示說,我們要很好地維持出家生命,以及要很好地維持我們的修持。我們也祝福大家能維持這修習、維持禪定及觀禪的修習。我們老師也祝福大家能體證所有的道果及涅槃。


ṣadhu!ṣadhu!ṣadhu!


英譯者:Ven. Ariyananda Mahāthera。
中譯者:正直寺行者。


於龍樹林僧寺開示 2015 年 4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