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林布施者指南

根據佛陀的教法,布施(dāna)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功德。如果我們以最純淨的意願如法地做的話。
布施者應當瞭解與布施相關的法,以便獲得最殊勝的功德。以下的指引是給予想要以最純淨的層次來圓滿布施波羅蜜的布施者。


培育清淨的意願(Cetanā思)

1. 布施的功德以無貪心所(alobha cetasika)為基礎。
2. 應當瞭解因果法則而進行布施。
3. 應當只是為了解脫一切苦而布施,毫不期望任何世間的利益。
4. 布施時的意願應當無私有慈愛,沒有任何邪見、貪愛和我慢。
5. 布施者應當在布施前、布施時及布施後這三個時段守護自己的意願的清淨。
6. 布施者應當思維施者、施物及受者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的自然本質,以便能夠放下任何與布施有關的執著。


依循以上的指引來圓滿布施,龍樹林台灣分院的布施者們不為了世間的利益與名譽來做任何布施。
因此,他們從來不在他們所布施的土地、建築、書籍或任何大小物品掛上自己的名字。
做了布施後,龍樹林台灣分院的布施者們不再認為布施的物品是他們的,因而充分地活出了無貪的精神。
他們不會嘗試對已布施的物品給予控制或影響。他們不會追求要比那些較不富裕而布施較少的布施者們有更高的地位或優先權 。
他們不會在布施方面與別人比較。其實他們反而感恩有機會能布施僧團及修法者。他們不會基於布施感到自豪和我慢。
如果他們想要回憶及隨喜自己過去所做過的布施,他們會運用適當的方法來作為提示,例如在布施時拍照或攝影作為留念。
無論如何,他們所用的這些提示只供個人的用途而已。他們不為了名利而宣傳自己的善行。
在龍樹林台灣分院裡,布施者受訓練如此無私地布施。


僧團無條件的法布施

當禪修者申請來龍樹林台灣分院禪修時,僧團與禪修導師會給予他無條件的法布施,無論他是否是龍樹林的布施者。
雖然一個人的功德,包括布施,會影響個人的承擔力,但是僧團及禪修導師不會只因為布施就會對學生有分別心(偏心)。
當一位學生準備好接受佛法指示時,僧團與禪修導師一樣會給予佛法指示,無論他是否有做布施給僧團。
僧團及禪修導師有時會根據不同的禪修者給予不同的對待。但是這種分辨是建立在無我、無關個人利益的情況下而做的。
這是根據實用的因緣、群體的福利及禪修者個人的福利而做出的分別。這只是根據無私的智慧與慈悲而做出的分別。
對於這種分別,禪修者的布施從來不是主要的考慮。
一個人透過純淨的布施所培育的美德,例如無私、無著、慈愛及其他良善純潔的素質,只是諸多幫助他增加法的承擔力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已。

因此,在龍樹林台灣分院裡,無論是僧團給予居士的法施,或居士給予僧團的物施,我們都儘量以最清淨的心來做布施。
我們祝願所有前來參與龍樹林台灣分院的善行的施者,無論是法施、物施或提供服務,願他們都能夠圓滿一切善行最殊勝的素質。

願正法久住!
願僧團與居士們互相支持,永遠和諧共處。
願一切眾生平安、快樂、祥和,最終都證得解脫!